当前位置:首页  特色文化  专题论文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校本文化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利用

作者:倪筱荣 来源:学校文化 研究会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8日点击数:221

 

摘 要: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五所高职院前身皆为中专,校本文化资源并不丰富,加之拆老校建新校的原因,校本文化资源丢失严重。建议进行校本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宣传教育;抓紧时间编纂校史,特别要重视学校建校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理念的整理和开发;对老教师老职工深度访谈,回忆校史上有意义的事件、故事,整理成文字材料;积极搜寻各个时期的文物;敦促校友在校本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方面有所作为;利用校本文化资源从理念开始从上至下建设校本文化,或将校本文化资源的各种碎片系统化,从中寻找学院当下及未来各种教育教学工作的发轫点,既使学院当下及未来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找到自己独特的历史源头,以显现某种特色,又能激活这些校本文化资源。

关键词:校本文化;校本文化资源;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高职学院;发轫点

 

 

一.“校本文化资源”的含义及概念提出的意义

所谓校本文化资源是“从其生成伊始就为该校所独有、其他院校无法复制也无法从同一个源头、在同一个层面上共享的文化资源,包括作为文化资源看待的学校早期特有的理念、精神、体制、机制、制度,独特的地理、地貌,独特的意义深远的历史、事件,特有的人物及人物故事,特有的建筑、特有的文物以及其他特有资源等。”[1]这一概念的提出从理念上将这样一种对所在学校特别珍贵的文化资源从一般的文化资源中梳理出来,以期引起文化建设者的重视,期望大家挖掘、保护并充分利用,从而建设所在学校的校本文化。

老校置换异地重建或异地联合建设大学城,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各地高校发展建设的共同特点,然而遗憾的是,在此过程中,高校校本文化资源却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利用,毁损严重。本课题组就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校本文化资源状况进行调研,对国内其他异地重建高校及异地新建大学城应有借鉴意义。

二.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校本文化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现状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又名常州科教城)现有五所高职学院,分别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其共同属性为:都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职学院;都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来;老校区都已置换,都于同一时期在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建设了新校区;其文化积淀都不是很深。我们从六个角度对园区高职院的校本文化资源进行了调查。

(一)关于学校初创时期或早期独特的理念、精神。学校初创时期或早期独特的理念、精神常常可以成为一所学校校本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发源地、发轫点(轫, 止住车轮转动的木头;发轫,拿掉支住车的木头,使车启动;发轫点,就是指始发点[2])。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染传习所,因此,张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等职教思想也自然而然成为学院所拥有并被大力弘扬的独特理念,“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甚至直接成了该校校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早期创办者黄炎培“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等办学理念成为该校后来很多观念和工作的发轫点,使学校文化厚重而根基扎实。相比之下,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高职院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资源。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有一段独特历史,即19644月由青山中学转型而来、由常州市手工业局主管的“常州手工技校”,该段历史不管从其上级主管部门的名称看还是从其校名看,都强调“手工”二字,这一时期是否存在与强调动手、强调工学结合有关的理念(校训、口号等),现在不得而知,如若有,则可成为该院培养技能型人才等一系列理念的历史发轫点。寻访五所高职院多名退休领导,大家都没有想起所在学校校史上经典的理念、精神。五所学院并非创办于著名企业家、思想家或教育家之手而是政府所创建,又缺乏拥有令人景仰之名师,这是五所学院初创时期理念、精神缺失或者即使存在也难以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国内绝大多数高职学院都缺乏这样的资源。

(二)关于学校独特的地理地貌。学校独特的地理地貌是一所学校最为夺人眼目、最能震撼人心的校本文化资源之一,西南联大、武汉大学校本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其特殊的地理地貌。常州五所高职院地处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地貌属平原地区,并不拥有特殊的地理地貌,因此不再赘述。

(三)关于学校独特而意义深远的历史和事件。较古老的大学都会拥有独特而意义深远的历史和历史事件,这些历史和历史事件成为所在大学极为珍贵的文化积淀,成为所在大学最为独特的校本文化资源。找准这些独特历史和独特事件的切入点,深入挖掘它们对现代大学的意义,将使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事有所本、流有所源而彰显特色。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内的高职院历史最长的建校不过50多年,缺少让人记忆深刻的历史和事件。不过,经深度访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段校史和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段办学经历似有值得深味之处。

查阅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19666月至19807月被称作是“动乱和恢复时期”而非“停办”(其余四所高职院动乱年代都被停办),其没有停办的原因,该学院的一位老校长将之归因为“校企合作,与工农结合”。他说,当时学校与常州市“七·二一”无线电工人学校合办,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正是这种与工农的结合保证了学校的生存。我们认为,该学院完全可以在这段特殊的校史上做文章,将之作为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发轫点,既使学院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找到自己独特的历史渊源,又激活了一段校史——校史整理、研究的真正意义也在于此。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最早主要为轻工行业服务,该行业门类复杂,其制糖、造纸、塑料、酿酒等行业关联性小,一般省市都很难将所有专业办全。1980年该院向国家轻工业主管部门提出联合多个学校进行省际协作委培,几个学校互派学生,从而化解本地需要有关人才却缺少相关专业之矛盾。学院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江苏省轻工业主管部门支持下负责省际委培,1980年到1996,19个省市培养了300多名塑料、轻工机械、模具、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人才,并请浙江、湖北等省为江苏培养了一批造纸、电光源、日用化工等技术人才[3]。这段办学史并不为大家所重视。本世纪初,在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建设过程中,该院联合其他几所高职院牵头承建了国家级数控培训实训基地,这一资源共享模式成为国内大学城资源共享的典范。直至2006年该院在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将“资源共享,集约办学”作为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时,其院长终于提起上世纪80年代的这段历史。评估之后,学院在进一步打造“资源共享,集约办学”办学特色的过程中,始终将这段牵头进行省际协作委培的历史作为学院 “资源共享,集约办学”最早的雏形,为学院办学特色的打造寻找到了独特的历史根基。

(四)关于学校值得纪念、缅怀让人难忘的人物(包括值得纪念、缅怀让人难忘的创办者、校领导,教师,学生、校友,以及其他人物)。由于五所高职院的创办者皆为政府,因此,缺少象陈嘉庚、张謇、黄炎培那样的学校创办者,同时,也缺乏象蔡元培那样享有社会声誉的著名校领导。在已经退休的老领导中,也有一些特别为广大教师所赞赏、对学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者,他们的办学思想、教育思想是否值得挖掘、如何挖掘都存在争议。至于教师,被称作“优秀教师”的不少,但是缺少名家、名师(本调查所指的名家名师,既包括象朱自清、辜鸿铭、启功一类名家名师,也包括象斯霞、殷雪梅这样享有崇高社会声誉的老师)。从校本文化资源的高度来看,缺少值得大家纪念、缅怀,让人难忘的创办者、校领导和教师,这是绝大部分高职院共同的无奈。

然而五所高职院都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能够作为校本文化资源的学生、校友并不缺乏,各校的校友录都收录了在某个行业或领域有一定成就的校友,有些校友甚至名声很大。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友资源开发方面进行了十分有意义、有影响力的创新,其以杰出校友、“双百人物”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为核心建设的学校文化已经基本成型,属于利用校本文化资源建设起来的、其他院校无法同位复制的校本文化。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出现了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耿高鹏,这一道德典型获得2011年“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尽管耿高鹏属于该院独特的道德建设资源,但因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该如何宣传,宣传到什么程度,究竟应该从哪个角度、以怎样的分寸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斟酌的问题。我们认为,耿高鹏其人其事作为该院独特的校本文化资源,要经过岁月淘洗淡化其悲剧色彩之后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校本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友会是聚集校友资源、凝聚校友人心的最为有效的载体。五所高职院都在各地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校友会,然而由于各校的出发点和重视程度不同,各地校友会的成立数量、活动开展情况区别很大。对校友会最为重视、工作最有成效者是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02011两年中,学院敦促、协助江苏各地级市成立了八个校友会,另外五个地级市正在筹备中。在校友捐款助学方面,该院所吸纳的资金在五所高职院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而校友会、校友在校企合作、学校办学以及校本文化建设方面的综合效应正进一步得到发挥。其他四所高职院对校友会工作重视程度似还不够,有的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总体印象是: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大部分高职院还未能真正从校本文化资源的高度很好地研究、开发校友文化资源。

(五)关于学校特有的文物(这里的文物包括历史建筑)。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是否拥有文物、文物数量多少,常常是其文化积淀深浅最为形象的表征,而文物本身也是校友心有所归、情有所依之处。校园内沉淀着一定岁月故事的有特色的建筑、雕塑,学校沿革的各个时期的校徽、一些老领导、老校友使用过的物品等等,都属于校本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

       五所高职院从中专升格为高职院,几乎同时从老校区搬迁至新校区。我们不妨把升格、搬迁作为分界线,把之前的建筑、雕塑、物品作为文物,以此来考察五所高职院文物保存情况和文物保护意识。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的校园内,基本看不到升格、搬迁前的任何老校的影子。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把老校区的大树全部搬入新校区,并命名为“常州校友林”,理论上讲是对老校文脉的一种延续,但由于大树没有任何标志和说明,而且不像一般文物那样能够标记历史,因此老校友回校面对这些大树基本找不到往年的感觉;该院老校区的几座雕塑、尤其是其中还有一尊为当时在校生设计的雕塑都被毁,让人扼腕叹息。另两所高职院则不同,具有一定程度的文物保护意识。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把老校区寓意为“走向世界”的石雕和纺轮铜雕搬入了新校区,尤其是纺轮铜雕,是按照学校所在地常州市武进区潘家桥出土的五千多年前的纺轮所设计,凸显地域概念,上下五轮相叠蔚为壮观,成为新校区积淀着学院所在地古老纺织史和学院历史极有意义的一景。若就文物论轻重,该纺轮铜雕应属该院文物中最具分量的校本文化资源。当然,若就此定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意识很强似乎还依据不足,毕竟雕塑本身属于惹眼之物,何况其中一尊还积淀着学院所在地古老纺织史和学院历史,何况还包含着学院“纺织服装”这一专业特性。文物保护意识很强者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该院不仅把所有老校区的雕塑哪怕修修补补都搬入了新校区,还把两座新造的桥分别命名为“竹林桥”、“晋陵桥”以纪念学院沿革过程中校址的曾经所在地(新造的桥本身还不是文物,但其命名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院的怀古意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院校友林的建设:他们在将老校区的树移植至新校区建成了校友林,在移植过程中,详细记载了该树原来所在的方位,并动员老校友来新校区认养,每棵树前做一块不锈钢牌子详细记载该树在老校区的方位、现在的认养人、认养人原来的班级名称、认养时间等信息,让老校友回校依依不舍与树合影留念。该院校友林的建设应该成为需要进行新老校区土地置换之高校校友林建设的范本。让活着的树成为文物,成为校本文化资源,这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本文化建设方面的一大创新。

(六)关于其他特有的校本文化资源。“文化”这一概念定义的多样性、文化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使得文化资源和校本文化资源也变得多样而复杂。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所学校的专业特色也可以成为其校本文化资源,尤其是在这些专业特色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物化、表象化的情况下[4]。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将纺织服装这一专业特色进行物化、表象化,安排了系列的与纺织服装有关的雕塑,用著名纺织服装企业的名称来命名校园的道路、楼房,并出版了《校本文化读本·谁持彩练舞翩翩》,建成了专业特色明显的环境文化。其他4所高职院由于专业特色无法物化、表象化,自然也就无法在专业环境文化方面有所作为。


三.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校本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建议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五所高职院皆为异地重建,其校本文化资源亟待抢救,建议如下:

第一,在五所高职院进行校本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教职工尤其是学校领导对校本文化资源重要性及其保护、开发之意义的认识。

第二,抓紧时间编纂校史,在编纂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校建校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理念的整理和开发,将之与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比较,寻找其共性。对老教师老职工进行深度访谈,回忆校史上有意义的事件、故事,整理成文字材料。

第三,积极搜寻学校各个时期的文物,包括老校徽、老牌匾、老报纸、各种教学、生活用品……这一工作开展得越早越好。

第四,利用校友会积极开发校友资源,敦促校友在校本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方面有所作为。

第五,可考虑利用校本文化资源从理念开始从上至下建设校本文化,或将校本文化资源的各种碎片系统化,从中寻找学院当下及未来各种教育教学工作的发轫点,“既使学院当下及未来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找到自己独特的历史源头,以显现某种特色,又能激活这些校本文化资源”[5]

 

参考文献:

[1][2][4][5]倪筱荣.校本文化资源概念辨析及其开发利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7:80,82,81,82.

[3]伍学雷.资源共享走集约化办学之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131.

 

 

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第4